習近平政府怎麽利用改革和不改革風險對衝
目前中國政治研究者很少注意到:習近平時代既不是不改革,也不是真改革,而是一邊改革一邊不改革,這樣就形成了「風險對衝」。這似乎是解決「托克維爾困境」的唯一辦法,但是真的有效嗎?
在前一篇文章《
誰背叛了改革開放?論習近平對胡錦濤之繼承》中,我們提到王岐山在中共十八大換届之際,饒有深意地推薦了托克維爾(
Alexis de Tocqueville)《舊制度與大革命》(
L'Ancien Régime et la Révolution, 1856)一書。該書當即在中國社會引起熱議,但是極少有人意識到王岐山這樣做的政治動機。
事實上,如果我們回顧習近平時代對待改革開放的模棱兩可的態度,我們會發現王岐山推薦的書不僅恰到好處地警告了中國可能陷入「托克維爾困境」(即不改革導致舊制度政權滅亡,改革反而加速舊制度政權滅亡)的危險,還在一定程度上為習近平時代如何推進改革開放奠定了基調和方向。
在習近平時代悲嘆「改革已死」的聲音層出不窮。這種説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沒問題的,但還不夠準確。因為習近平時代存在用改革和不改革來對衝風險的跡象。
最遲
2012年在胡錦濤十八大報告中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。當時胡錦濤在提到改革開放時強調「兩個不走」,當即引起熱議,也即「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、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」。1 很少有人意識到這「兩個不走」究竟釋放出什麽訊號。
不僅王岐山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推薦《舊制度與大革命》,習近平
2018年在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講話也表態:「改什麼、怎麼改必須以是否符合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為根本尺度,該改的、能改的我們堅決改,不該改的、不能改的堅決不改。」2
回顧起來,胡錦濤卸任前提出「兩個不走」原則,恰恰是對下一届政府寄予重托和奠定基調。習近平政府用「該改的、能改的堅決改,不該改的、不能改的堅決不改」來遙相呼應,不僅是公開表明繼承、延續和發展了胡錦濤政府的政治囑托,還是對改革開放的重新調整和定位。
「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」對應的就是「該改的、能改的堅決改」,而「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」對應的就是「不該改的、不能改的堅決不改」。這是什麽意思呢?
如果我們聯係「托克維爾困境」來看,這樣的改革理念恰恰就是用來對付改革風險的。也就是説,既改革又不改革:改革是為了應對不改革可能引起的風險,不改革就是為了應對改革可能引起的風險。
這樣就出現了用改革和不改革互相對衝風險的現象。
Keep reading with a 7-day free trial
Subscribe to 當代政治觀念 to keep reading this post and get 7 days of free access to the full post archives.